第一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有感于《我与地坛》
春节期间,反复读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本来是为了应付,却不曾想还有这么好的文章我竟然不知其存在。便生出很多惭愧,更理解了“经书读不尽”,“活到老,学到老”蕴含的意义。作者对生死的参悟,对母亲的怀念,极富哲理的文字,极大地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启迪读者对生命意义进行再思考。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的作者摇着轮椅进入了破落荒芜的地坛,然对院子中阳光、空气、昆虫、草木细致入微的描写,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境,“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是如此生机勃勃,虽然命运对他并不公平,虽然曾经消沉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 。“地坛的每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他的每一米草地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作者就是在这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中,拒绝了死亡,懂得生命的意义,“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怎么活也不是能一次解决的事”。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感人肺腑。第二部分都是写母亲的。 “犹犹豫豫想问而终于不敢问”,“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作者此时并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虽然缤纷的往事,让作者懂了母亲是一位活的最苦的母亲,一位有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爱的母亲,“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已经不在了”。看似
轻描淡写,却让我感到字字如刀,把思念的痛苦写得深沉而悲哀,读得我心痛,因为我感同身受。大多数儿子,只有在其母亲去世之后,才会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参透了自己的命运和生命意义,史铁生将视角越出自身狭小的范围,写来到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唯一和作者打过招呼的一位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位永远没有得到别人的承认,算是倒霉透顶的长跑者,;一对兄妹,他们从小就在园子里玩,美丽的妹妹却是一个天生的弱智。还如大写意般勾勒了饮酒的老人、捕鸟的汉子和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特别是那个漂亮但却弱智的少女,使史铁生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偶然或是必然相遇的众生,造就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没有众生那能度化了佛祖”,这就是生命要经历和面对的。如果不巧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那就坦然做这个角色,活出滋味来。当代人总是带着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的不幸相比,比来的总是不如意。为何不换个思维呢,将自己的美丽,或智慧,或幸运,甚至是健康和别人的缺憾比,那将得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自然不言而喻了。
史铁生说有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其一便是“要不要去死”,这在前文已经解答了。第二是“为什么活”,作者告诉我们活着还是想得到点什么,要有所希冀,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作者的“自己活着不是为了写作,但写作是为了活着”,就是将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
构在了一起。 “怎么活”的问题,哪些在天坛中相遇的匆匆过客就很好诠释这个问题:想濡以沫共度一生的中年情侣;不知是否交上了好运那位爱唱歌的小伙子;悠闲自在喝酒的老人;再也捉不到的飞鸟一位痴等汉;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永远失意的长跑健将,令人爱怜弱智而美丽的姑娘,这些人的生活或幸福或苦难,或如意或失落,但他们都在生活,在追求,进而变老。活要活出意义,人生想开了,其实并不苦难。
合上书本我想,“我与地坛”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任何人都有意义,不管你是富有或是贫穷;美丽或是丑陋;不管你是智者还是愚人;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张立凡家长
2014年2月5日
第二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 ……此处隐藏5698个字……
——读《我与地坛》赏析与感想
高一(7)班 谢宇哲
夜了,煮上沸开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扑鼻,温润了我干涩的心,走到窗前,依窗远望,黑帷紧紧裹着我的视线。于是轻嗫一口,倍感温馨,母亲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爱的气息里,我感奋至及。那淡淡的景与缕缕清香交织重叠,再添上史铁生先生巧夺天工之作—《我与地坛》,读来颇有隽永深邃之气。
夜,愈见沉郁而朦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带着我打开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之门。于是我想哭,可我没有,在这环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忧伤,像江南少女缠绵不断,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风中飘散,飘散到内心最深的低谷……
曾记老师说过:世间最伟大的是爱,尤其是母爱。在得知史铁生少量背景资料后,我试着去按照老师要求赏析这篇文章,我怎么开始有能力来体会一个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将我与作者拉得更近,原来还是感情成为我成熟的催化剂。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与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笔优美而坦诚,丝毫不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认识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物与自然的对话;人的感情、思想间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贯穿的始终是对母亲诚挚的热爱,对往事的追忆,交织着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对往事的悔恨,对亲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语来描述作者复杂的心绪以及深刻的人生启迪。
杯中茶水早尽,唯留苦涩后沁人心脾的甘甜,还有杯子的余温。我静静地驻立在那里,如张爱玲一般的享受清风,还去享受扩大的爱。
也许我没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种对大众高尚的爱,也许我没有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那种忠贞;也许我将来没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那样的豪情壮志,但我有着对母爱的庄严肃敬。呵!我不失望。原来总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占有,而现在已经不再奢求,因为我已经占有了母爱!
第五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下面几名学生《我与地坛》的课后感悟,请谈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我读《我与地坛》
田磊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读前,我认为地坛只不过是个摆设,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是古代皇帝祭天拜地的“工具”罢了。读后,我觉得这地坛已被作者赋予了神秘的文学色彩,不再是那样的形同虚设,而其中也蕴涵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哲理,使我产生许多想法。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丢下负荷,仰头遥望天空,让柔和的蓝色映入眼睑,流入心田。就像儿时玩的疲倦了,找一块青青,软软的草地躺下,让青风拂平那颗布满褶皱的心。既而,乏困便睡去。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打开窗户,让那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屋内,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鼓腮吹出一把把小伞的感觉。于是,心中的痛苦便随之消失。
当无奈与惆怅涌来,摘下眼镜,看看那日落,听听那虫鸣。就像儿时在平房的墙角下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的星星时的浪漫。此时,一切心中的烦恼与不快便渐渐隐去。有一句话我很赞同:每个人在上帝的面前就像一个个苹果,上帝看见某些苹果很诱人,于是就咬下一口,所以这世上有了肢体残缺的人。此话虽然不失幽默,但道出了些道理:上帝咬你是因为你很出色。也许作者在地坛面前就悟到了这些。地坛,我认为就是我在上文提到的三种意境,它使作者参透了人生,使作者“站”了起来。
在此,我想对所有人说:即使心中不快,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从现在起,心疼世上那个最疼你的人
闫伟
母亲用她们的生命来爱我们,我们却总是用母亲生命枯竭后的忏悔来回报她们。
平日里儿女永远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母亲们每日的忙里忙外就像那太阳每日的升升落落,自然而然而又理所应当,直到有一天那颗太阳落了就再也没有升起来,我们的世界黑了,我们独自在无边的黑暗中艰难地爬行,此时我们才真正了解到我们生命中的光明原来全部来自于一个被我们称之为母亲的女人,一个在我们哭泣的时候轻抚我们的额发、轻吻我们的脸颊的温柔的女人;一个曾在我们抱怨的时候默默地倾听、静静地离开的沉默的女人;一个曾在我们得意的时候露出最开心的笑而又暗暗提醒我们的平凡的女人;一个世上最疼我们的女人??而儿女们却不曾为她们做什么,甚至没有认真想过她们,而当我们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往往这个世上最疼我们的人已经去了,于是一篇篇忏悔的文字飘向空中,悔恨的人们不知道远方的母亲是否能收到,但却仍乐此不疲地写着,以此来祈求心灵的宁静,来阻止对那个世上最疼自己的人的歉疚刺痛心脏,这是多么自私而又愚蠢的做法啊,聪明的人不会忏悔,不会补救,不会留下值得忏悔的东西,不会留下无法补救的遗憾,他们会从现在起,去心疼世上那个最疼他的人,给她温暖,给她幸福,而不是试图用冰冷的文字去温暖一颗早已冰冷的心。
我会做个聪明的人。
读《我与地坛》
詹婉苏
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但我想除了亲自经历否则永远不能明白母亲的痛苦与伟大。的确,
母亲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子女皱眉,她宁愿自己忧愁也不愿子女落泪。母亲是月亮,默默地将柔和的光洒进子女阴郁的心房;母亲是泥土,用自己的营养使子女成长。如果我们是鱼儿,母亲便是水。她用宽大的心胸将我们包容,任凭我们在水中游戏打闹,水仍是温柔。水幸福地感受鱼的游动,鱼却意识不到水的关爱。直到鱼离开了水,他才能发现有水的日子是如此幸福美好。
我没有史铁生那样优秀的文笔,我只好笨拙地描述我的感受。我后悔,因为我记得,每当我心情不好,便总把火发在母亲身上;每当我与母亲争吵,我总以为是她的不对,我总觉得她不理解我,于是我的心在自己的封闭小屋中哭泣,却没有理会那时而响起的敲门声——也许那门外的人是如此焦急痛苦与伤心。我当时不懂得,子女的感受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而我总自私地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最不幸的人。当我烦躁向母亲发脾气,却未想想她烦躁又能向谁发脾气?当我将母亲的关心视为烦人的唠叨,我不知母亲的心在滴血。我恨过她怨过她,却忘了那个雨中为我撑伞的人,那个雪中送我去看病的人??
我后悔,但我不能总让自己后悔,因为后悔是无用的。让自己出色,让母亲骄傲,这才是最重要的。从现在开始珍惜母亲,回报母爱。
指导教师评语:
其实感受亲情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至少在这节课上,一些学生动情的偶发事件,成就了整堂课的精彩,教师不必要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顺应了偶发事件推动有效课堂的生成。